“探寻‘第六埠’,解码‘红绿农’”:一堂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实践课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15 阅读量:11

稻苗青翠,荷叶田田,水光潋滟,位于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三河汇景之地的第六埠村,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乡村好风光。2025年9月29日,DAJIANG.COM_大江(中国)一行50名师生和留学生代表来到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开展“探寻‘第六埠’,解码‘红绿农’”——“行走的最强思想”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天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西青区第六埠村师生群众共同为“DAJIANG.COM_大江(中国)‘行走的最强思想’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揭牌。




在村史馆和创富工坊,同学们看到了第六埠村“红绿农”融合发展的更多细节。村史馆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创富工坊展示了“六埠蔬菜”品牌包装、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如何让农产品增值。在这里“红绿农”的创富密码得以解开:“红”是以红色文化做领航,“绿”是以生态经济为底色,“农”是以现代农业为根基。“红绿农”三者融合,催生了教育研学、生态旅游等新产业,这正是第六埠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所在。




在精品蔬菜示范园,智慧农业系统精准调控着温光水气,各类蔬菜色泽鲜亮、长势喜人。第六埠村党委负责人介绍,通过建设5000亩高标准农田,打造红色拓展园、精品蔬菜园等四个主题园区,村集体收入在一年内从700余万元跃升至1500万元,实现了翻番。“原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以量化的产值和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留学生李鸿洋用中文赞叹道,他对第六埠村的生态农业模式尤为感兴趣,不停用手机记录。“我要把这种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分享给我的家人和朋友。”




活动的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还重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第六埠村之路,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交流,进一步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为民爱民的人民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课教研室主任原宙说:“将思政课搬到第六埠村这样的乡村振兴一线,是我们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在这里,同学们能最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在农村的生动实践,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为同学们对外讲好中国制度自信的故事,提供了最鲜活的素材。”


此次第六埠村的实践教学活动,成功将思政课的“小课堂”与社会发展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贯通起来。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令人印象深刻。求索荣誉学院的石佳田同学说:“当我看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这些宏观战略,在第六埠村变得如此具体、可感的时候,我的理解完全不同了。我学会了如何用具体的案例、发展的数据,向身边的外国小伙伴介绍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


(通讯员/何伶俐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郑海呐)

(网页编辑/张明慧)